看完快一个月 当时的内心纠葛和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好像貌似已经过去
从emotional上来说可能更多是acceptance?姑且算是顺势而为吧
总而言之在那之后看完小岛经济学(又是奥派巨著)和悉达多(又是spiritual novel)甚至还要加上一本摄影笔记(又是superficial的技术)之后 终于可以来记个笔记
好像现在来看 更重要的其实是后面的
就是在知道这个inevitability 这个康波(万事皆投资) 这个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之后的
what is the point then?
what you should do?
因为 实践中他们当然不像principle里面的说的你从错误中学习然后上一个台阶这么简单
关于九败一胜 认知偏差 和 路径依赖
- 关于事物本身的宿命论
这时候开始做这件事情,好像在出发前就已经失败了。
一家公司的成败应不应该依赖于某位贵人?打铁必须自身硬才是最硬的道理。自身强大了自然有巨人愿意让你站在他的肩膀上,自身不够硬,站在哪里都会脚软摔倒。
需求只来自你对客户的了解,不来自调研,不来自分析也不来自讨论。——张小龙
从公司战略的把控角度来说,到底是专注一个战略方向更容易成功还是灵活多变更容易成功,我看还是运气好更容易成功。
未来没法预测,我们只能坚持做正确的决定,结果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
- 关于business只作为一种raw material
为什么创业公司都喜欢宣传融资额?好像融到资就成功了一样,而不是炫耀收入和利润,做公司不是应该以收入和利润为主吗?
生意是生意,生意中应该为自己的承诺负责而不嗯能够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精益创业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每一条路通不通的决定其实很难做的。
每一个方向都充满了艰难坎坷,你觉得这条路有问题你怎么知道的别的路没有问题。要不要再坚持一秒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个月,一年,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8848试错了互联网电商的结论是,在中国不适合做电子商务,但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做下来了,中间当然碰到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也一度活不下去,他还是坚持做了,运气也到位,最后成功了。
投资人背后还有LP,投资人也需要对LP负责,LP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当然不能投给大手大脚的人。CEO就是夹在员工和投资人之间的代理人。一方面投资人用钱表达对你的信任,你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另一方面,员工用生命中的一段历程表达对你的信任,你还是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其实除了职业片骗子没有人希望让信任你的人失望。但是事情不一定不会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这中间的难处没有经历过很难体会。
这是个悖论。当小公司的产品不挣钱的时候,微信也许懒得封你,但当这个产品赚钱的时候,微信为啥不封了你自己赚呢?
我在当时确实还是个纯粹的技术管理者,我对商业方面完全没有判断,既看不清未来的趋势,也看不懂是否真的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潮流。多年以后,我也在怀疑当时自己作为一个纯粹的技术管理者的价值到底有多大,我的角色和体现的价值对比拿到的股份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加班这种剥削会累积成一种势能,如果公司发展速度和给予员工的成长回报不够强大到足以抵御这股势能,就会出现崩塌,员工就会纷纷离职。
一个人是否厉害确实是一件需要深入研究的事情。如果团队有一个很厉害的管理者可以把所有人的工作状态调动到最好,那工作效率就会呈几何级倍增。当然如果团队方式向错了,也没有什么卵用。
“那我们一年多起早贪黑是为了什么?”“It’s just for practice.”
谈判的时候告诉对方,我后面还有一个没有露面的人,他是最终的决策者,虽然他给了我足够大的谈判权利,但如果谈判条件超出了我的权限,我还是需要向他请示。 受限的谈判权利,才会有真正的力量,比全权谈判者,更处于有利的状态。 如果商学院方面读的书少,一旦被花样实践各种谈判策略就会不知所措,所以还是需要努力补课才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权利有限策略
做技术的公司就应该专注做技术。做产品的公司就不要非自己做底层技术。比较怕的是技术驱动的公司专注做产品。没有明确的目标觉得什么都可以做,做一段时间又会觉得没有什么效果怀疑是不是方向错误,于是又会考虑再换个方向。
如果老板确实想知道员工心理里对公司的战略看法是什么?应该换一种方式提问。比如说,让大家自己去想想。公司最有可能的死法是什么?然后再一对一开诚布公的和每个人讨论一下,一定能聊出一些东西。
一年多创业我只做内部的管理和产品技术方面,对外面的东西一无所知。所以我看看不出这里条件是好是坏,是赚了还是赔了,我只能先接受,然后去试一圈才能看得到有什么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认知成本。
利益是勇敢的人争取出来的,而不是靠可怜施舍出来的,有拼命争取的过程对双方都是好事。因为如果没有任何迟疑,对方也会狐疑是不是这个数字自己亏了进而开始自我否定,难保过两天,对方再想出新的理由和方法推翻自己上次的承诺。
每一次谈判都是需要保持敏锐的嗅觉,要迅速洞悉什么是对方心里深处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可以争取的,任何妥协都是需要用其他利益来交换的,否则你觉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对方会觉得是不是自己光环附身。索性再前进三步。
创始资源是向下辐射,无法向上。创业者过往的平台决定了它能调动多优质的资源,以前是学生就无法调动老师,下属难以雇佣领导,草根是很难雇到精英的。
投资的规律是什么?肯定不是契约精神,而是追涨杀跌。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讲商业道德,要尊重现实,现实就是追涨杀跌。
- 关于humanity is overrated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一个团队让每个人把自认对团队的贡献用百分比写了在小纸条上。小纸条收上来以后累加计算出的总的贡献度大约是300%。
人性如此,凡人皆不可避免。
早知道反正是个死,我应该更加率性一点,那样的话至少自己能爽到。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王小波 经济学上的有一个海盗分金模型。现实中分金的核心在于妥协。只有海盗们对内部抱着可以妥协的态度然后一致对外团队才能继续向前走。把伙伴扔还海里喂鲨鱼的海盗不是好的创始人。
创业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两眼一抹黑,有太多事情可以作业有太多事情可以不做。凡事想一想目的,至少可以稍微靠谱一点。
所以说创业毁自信。尤其是之前一路成功的人,没有经历过像样的失败所带来的心理挣扎和打击,一旦发现事情开始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就容易从极度自信走到极度自我怀疑的极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
员工和公司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千万不要把公司当作家。我仍然会好好工作。但是公司就是公司,公司为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能为公司做贡献。当我将来离开的时候,领导会肯定我的业绩,我也会跟领导说,谢谢,不再会感伤。
承受痛苦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 关于认知的偏差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犯错误,不是因为他们不懂,而是他们以为自己会“不一样”。——索罗斯
投资人哪有这么好骗的,还是自己好骗一点。
猴子的故事说明了幸存者偏差,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做决定的过程。
面对权威,我们会将独立思考调低一级。
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士达定律。——GEB
- 关于路径依赖
创业公司做了这么多方向怎么能如此不专注?他怎么会想不到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他看到身边的人类似这样试探过好几个方向并且取得了成功。
一切学费,都是源于认知的不足。无知不是最大的问题,傲慢才是。——三体
我们潜意识里会觉得一个人已经成功了一辈子了,再做下一件事情应该也能成功。
归结到最后都是overrate自己的一些东西和underestimate他人的一些东西
然后完了又很condescending的觉得都是对的
still 学习规律 敬畏行业
光锥之内皆命运。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德五读书。
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
比方讲国内创业公司活过5年的不超过5% 还有一些半死不活的 剩下的真的做到健康增长的不超过1%
九败一胜创业维艰 讲的其实不是一个过程 就是这个结果 这个其实很重要
What’s the point then?
为什么还要有这种马斯洛上面的这几层金字塔
所以以结果为导向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但可能并不是最为正确的一件事情
过程is a plus
the journey itself is the reward
而且也许it’s the only reward
一家公司和一个个人一样 终点都是死亡
这个其实很凯恩斯(年纪越大真是不可避免的开始越来越右) 就是知道in the end all economic systems collapse
其实也很萨特 就是除了回答为什么不自杀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哲学问题
其实也很佛陀 执相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都是轮回 向死而生 涅槃寂静
试着和事情一起成长 以及 和自我和解
回到解决的方法
又回归到怎么面对死亡的问题上
宗教 佛陀 哲学 科学 给出过的这么多的答案
人的自由意志是如此含混的一件事情 以至于作为个人必须竭力内观才得以获得自由或者直接疯掉
对个人来说 好像至少看起来比较酷一点挺重要的 这其实很不rational 也没有什么证伪没有什么演绎很不Popper
但是这个实践的过程很rational 很反人性 很酷
回到初心
做一些不这么自私的基因的事情
做一些困难的事情
做一些不是这么normal的事情
如果这有意义的话 酷一点可能已经是一个相较而言比较reasonable的答案了
blend in
start small
stay humble
很自私的利己 很资本主义里的纯粹理性假设(所以说就近看还是least evil的那个社会制度)
来做一些不这么pedestrian的事情(be someone并不重要 do something才重要)
and
have fun
然后你看归结到最终的判断条件上 是不是have fun的点会更多一点
更让自己爽到一点
如果我们不去问为什么,而是指直接去探究现象所发生的重要事实。往往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会引导我们去找到答案。——Wittgenstein(同时也是Hayek他大表哥)
这点在逻辑上好像之前听Andrew Ng在课上讲为什么不关心trolley dilemma其实是一个道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接受现象 然后心平气和的去观察事实 可能somehow反而更容易得到答案